鲁滨孙漂流记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2篇)
反思,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近代西方哲学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又译为反省、反映。原意指光的反射,作为哲学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间接性意义,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滨孙漂流记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鲁滨孙漂流记语文教学反思 篇1《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文中主要写了鲁滨孙因乘船遇风暴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最后终于成功地返回英国的事。
首先,本人创设情景:生存,是人生第一需要,谋求生存,是每个人最起码的本领,同学们将面临人类生存竟争激烈的时代,怎样学会生存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就导入了新课。
接着,本人从课题入手,话题读课题,问:你想知道课文会写些什么?让学生紧扣内容,提出些有价值的问题,如:鲁滨孙被大浪冲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他在那里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战胜种种困难的?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下面学习故事就很感兴趣了。
本人再从整体感知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整体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然后重点学习文章2——8自然段。学习这部分,以学生自学自悟为主,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己能提出问题,并自己又能解决问题,这样的同学是最棒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带着问题读课文,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用不同的符号找出有关的语句,并让学生通过朗读这些句子,自读自悟,在读中体会,并让学生动笔在相应的句子下方做上旁注,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接着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品词品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在品读的过程中,学会从中体会到鲁滨孙孤独无助,面临的是严酷的生存问题,这些困难关系到生死存亡,“难”中处处透着“险”。鲁滨孙在荒岛上生存所做的种种努力,不外乎解决食物、住所、安全和孤独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而在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孤身一人要解决这四大难题,无疑是一种极其严酷的挑战。从而又体会到鲁滨孙是个机智坚强、不畏艰险、聪明能干、善于思考、积极面对生活的人,这样就轻易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接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想一下鲁滨孙和“星期五”回到英国后会怎么样?让学生从内容想开去,发挥学生的丰富想象,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也是本组教材的一项训练要求。
再让学生谈谈自己从鲁滨孙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身上学到什么?从而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说话的能力。
然后让学生写一两句话并用上一两个好词在插图下夸一夸鲁滨孙。这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做到读写听说相结合。进而联系到当今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使学生学以至用,从中受到启迪。这样非常有实用性,教会了学生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积极面对人生。
最后布置学生课外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原作或《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这项课外训练拓展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总之,我认真钻研教材,既做到备教材,更做到备学生,从而精心设计教案,巧妙地设计过渡语,过渡自然。整节课既做到突破重点,又巧妙地冲破了难点,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步步紧凑,突出教学重点,避开平均用力,教学思路十分清晰,有条理。
美中不足的时间分配不够恰当,前松后紧,而导致后面的问题给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不够充足,提问的面还不够广,达不到自己预想的效果;对于学生的回答有所偏离的时候,引导得还不够好;本课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的过程中,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
鲁滨孙漂流记语文教学反思 篇2《鲁滨逊漂流记》这篇课文分为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两个部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一是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外国名著的内容,了解人物遇到的困难及战胜困难的办法,关注人物的命运,体会人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二是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课文篇幅很长,学生完整朗读课文一遍需要18分钟的时间,45分钟也就只能把课文走两个来回。于是,我安排了两个课时教学这篇课文。第一课时,自读课文,弄清生字词的读音,并积累四字词。接着,让学生读梗概,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最后,让学生自由读精彩片段,找出自己感受自己的片段,进行批注。第二课时进行交流,针对他们感受最深的片段,走近鲁滨逊,了解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带给我们哪些深远的人生启示。
第二课时的课堂是比较开放的,学生畅所欲言,他们爱谈什么谈什么。通过交流,我知道学生第一课时的自读自悟还是有不少收获的。有的孩子谈到了鲁滨孙在孤岛上的孤单寂寞,他们是通过课文多处的描写加一体会,从而体会出鲁滨孙生存下去的不易!孩子们说,这样的孤单寂寞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但是,鲁滨孙能坚持活下去,他一定还想了许多其他排遣寂寞的办法,从而认识到主人翁那种在逆境中不屈服的可贵精神。通过体会鲁滨孙列的“幸”与“不幸”的明细帐,学生领悟了鲁滨孙永不放弃,乐观向上的精神实质。
通过大半堂课的交流,我觉得不少孩子了解了主人翁,对这本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后,我觉得我对本课的资源的挖掘不够,我应该在课前安排学生朗读原文的,而不是在课后安排学生去找原著来看。鲁滨孙这个人可以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我的孩子们究竟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我实在是心虚。虽然他们谈起来滔滔不绝,但是,他们到底有没有真正走近主人翁呢?
鲁滨孙漂流记语文教学反思 篇3通过鲁滨逊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突如其来的不幸遭遇前,不能慌了手脚,要努力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寻找一切有利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进行创造性劳动,同时还要努力排除孤单情绪,要看到希望,要乐观向上。尽管我们现在不太可能会碰到鲁滨逊的境遇,但是他积极的人生观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这也就是《鲁滨逊漂流记》能代代相传的原因。
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关注主人公遭遇到了哪些艰难和挫折,这对他们的人生起了什么影响,以此来体会主人公在逆境中奋起的崇高品质。我以为这篇课文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课文不仅是一篇日记,而且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读书笔记,学习了课文我们不能不引导孩子说说,这篇读书笔记主要是围绕哪些方面来展开的?我们也可以尝试让孩子选择一本书,认真阅读,围绕这三个方面尝试写一篇读书笔记,这样在我们的读书报告会上我相信一定能听到孩子们自己的读书故事。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抓住关键的中心问题探讨交流,读出个性,读懂片断的内容,在对主人公特点的逐步认识中完成学习任务,升华情感,在畅谈个人见解的过程中迸发出思考的火 ……此处隐藏3923个字……、四秒钟后,四十多双小手齐唰唰地举了起来。他们的答案简直是五花八门,食物、枪、刀、望远镜、房子、父母、同伴。四十多个人三十多个答案。并且都为他们的答案寻找了充分的理由。我微笑着让他们自己把这些东西分成了四大类————食物、住所、安全、同伴,并趁机引导说:"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主人公———鲁滨孙,他就是这样意外的来到了一个荒岛上,那么他是怎样解决这四大问题的呢?"问题一出,不用我说,学生们早已经翻开了课本,饶有兴趣地阅读起来。边读边划边写体会,那专注的神情让站在讲台上的我感慨了好半天。不是学生不愿学习,关键是老师有没有好办法激发他们去学习。
为了使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我特别设计了让学生熟悉鲁滨孙战胜各种困难的经历的环节。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重点部分,练习讲述鲁滨孙荒岛生存的故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进而讨论一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
本文教学后,在班中掀起了读原著的热潮。从学生所写的读后感中,可以看出本文对学生思想上的触动是很大的。
鲁滨孙漂流记语文教学反思 篇10一、成功之处
1.谈话导入,以谈话方式导入,迅速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
2.品读赏析,有目的引导学生围绕主要人物,精彩片段,畅谈感受,学习通过细节品味的读书方法。体会文章的“精彩”之处,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朗读,强化角色体验,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一条有效途径。
3.最后通过拓展延伸和总结提升让学生在阅读、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归整体,激趣引读,遵循了语文学生规律“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规律,同时整体把握既是阅读的起点,也是阅读的归宿,无疑是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有效做法。推荐读书方法,为今后的阅读作为铺垫。
二、不足之处
对书中精彩片段的品读还不够深入、透彻,教师的点拨引领作用体现得还不够充分。
三、改进措施
以上不足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改进。
鲁滨孙漂流记语文教学反思 篇11《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流落荒岛,一个人在荒岛上战胜种种困难,生活了28年。
课文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重点写鲁滨孙在恶劣的环境中,怎样战胜食物、住所、安全和孤独等困难生存下来的。这种生存的勇气,面对困难豪不畏惧,自己动手、动脑筋想办法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在教学时我重点让孩子们讨论了鲁滨孙在恶劣的环境中,怎样战胜食物、住所、安全和孤独等困难生存下来的。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坚强、勇敢,学会生存。我还注重了对孩子们阅读兴趣的培养,沙翁曾言:“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作为正是读书黄金时代的孩子们,就更需要以书为伴。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书香滋养童心,让书香增长孩子们的才干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为了让孩子们增强阅读兴趣,我在教《鲁滨孙漂流记》这一课时,利用班队活动时见在班里召开了别开生面的读书会。在读书会上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谈了对课文的理解,有的谈了自己读后的体会,有的结合学会生存这个话题谈了自己的见解。
看到孩子们的表现我深深的为他们感到高兴,我觉得在教这些国外的名篇名著时我们不妨试着开一开班级读书会,我感到效果不错。
鲁滨孙漂流记语文教学反思 篇12本课是人教版教材十二册第五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教材的前四个单元的主题分别为革命传统、杰出人物、古典名著、中外名人。本单元的主题是外国名著。根据新课程标准,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即学生的主体性。在设计上我将合理的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活动设计法、拓展迁移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接触,突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而且这学期教材的重点是《注意收集有关的材料》和《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之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把握其方法。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渗透,从而把握学生把学习例话的收获运用于读写实践的情况。而文中鲁滨孙在荒岛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及积极的人生态度,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所以在反复朗读课文之后,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在试教时,我选用的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在课前也预习了课文,并从各种渠道收集了有关的资料,而且以手抄报的形式整理归纳,所以在交流资料的过程学生也能畅所欲言。学生在再次默读课文,然后找出最感兴趣的情节,写写体会和原因,接着交流感悟这个环节上,我发现学生好象总是进不了文本,说的很散,没什么理解的方向,好象有点东拉西扯的感觉。而且在复述的环节也因为时间的关系草草了事,只叫了一个学生汇报起不了什么作用,学习的气氛不够活跃。在最后交流励志的名言这一环节,学生仅仅是读出自己收集的一句名言,没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理解如何生存,对中心的升华和能力的拓展发挥不到作用。总之,试教的过程没很好地达成目标。
在蔡老师的耐心和精心指导下,我对教案进行了修改,特别注意了学生对学法的掌握和运用,如收集和整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等,让学生懂得掌握规律和以法导学的好处。而本班学生一直都是以小组活动学习的形式安排座位的,共六个小组,所以在交流资料和体会课文的环节学生的活动明显比试教时活跃。这次我紧扣“鲁滨孙在荒芜人烟的岛上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战胜困难的?”这一主线让学生先整体概括再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环节深入探讨,这样学生的思维也相当清晰了,对文本的学习也更到位。特别是在记者招待会的环节上,台上的六个“鲁滨孙”和台下各“记者”们的互动环节十分精彩,大家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下一问一答,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生存智慧和生存能力的肯定,又能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教学环节也化繁为简轻松活泼,真是一举三得。如果当时能给这六个“鲁滨孙”编上号,大家的交流就更流畅了。最后一个环节的假设填空,学生面对老师设计的几种在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生存困境时非常感兴趣,能马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大胆想象和商讨出可行的生存方法,这个拓展思维的设计,可使学生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让学生从鲁滨逊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皮亚杰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意象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专家的引领是指路的明灯,再次衷心感谢蔡老师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