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语文教案模板汇编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反义词,认识“矮、瘦”等六个生字,加强语言积累,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2、能背诵26个英文字母,培养学习课外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大写字母的学习
三:课前准备:拼音大小字母卡片
四:教学流程: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课文上的词
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2、同桌互相读一读,做做小老师
3、出示生字
矮瘦暗丑闲旧
(1)请小老师上台领读(2)请小老师说说你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同学吗?(如:“瘦、丑”是翘舌音)
4、师生合作读
师读“高”生读“矮”
5、男女同学合作读
6、说说你的发现: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吗?
7、扩展运用,
(1)你能说说其他反义词吗?
(2)说句练习,如长颈鹿高,猴子矮。
小结:在平时生活中,从人们的说话中可以认识许多字。
(二)、我会读。
1、过河游戏。板画:小河
教师提出过河要求:
读出这个词语就是等于能踩着这块石头过河
出示词语
打水打伞打电话打鱼打球打个问号
2、自己练读,同桌互读。
3、齐读
4、指名过河,同桌两人接力过河。
5、评出最佳合作奖。
6、这些词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每个词语里都有一个“打”)
7、请同学给每个词语中的“打”换个字。
(三)、读读背背。
1、谈话激趣。
2、出示26个字母(小写)。你认识它们吗?
3、请学生读
4、告诉学生这些拼音字母每一个都有一个读音一样的大写字母
小写字母旁边出现对应的大写字母
(1)自由读(2)指名读(3)同桌互读(4)男女生比赛读。
5、认识大写字母
(1)找一找,有哪些大小写字母完全一样?
(2)看一看,有哪些大小写字母相近?
(3)记一记,哪些大小写字母差别大?
6、指导学生背诵字母表。唱唱字母歌。
7、背诵比赛。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激发学生喜爱双手和大脑。
2、鼓励学生课外识字,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二:教学重点:
三:课前准备:学生自己的课外识字本
四:教学流程:
(一)、我会读。
1、谜语导入,“十个小伙伴,分成两个班,大家齐努力,共同把事干。”
“站在最上面,用它来思考,眼睛看不见,智慧在里面。”
2、初读儿歌。
(1)自读儿歌,圈出读不好、不会读的字问问周围同学。
(2)组内读,交流遇到的困难,再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读,评议。
3、读了儿歌,你知道这两件宝是什么了吧?
为什么说它们是两件宝呢?
4、指导朗读。有了这两件宝,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大家喜欢我们的手和脑吗?
5、再读儿歌,要求读得有感情。
6、朗读比赛。
(二)、展示台。
1、分小组交流:在其他书上认识的汉字。
2、把自己认识,而语文书上还没教的字剪或写下来,做成生字擂台,考考同学。
3、学生离开位置去看别人的擂台
4、说说通过刚才的看、听、学,你又学会了哪些生字?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猜谜的方法,能把自己猜谜的过程用规范的语言说出来。
2、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学会与人交往
三:课前准备:每位学生准备收集一到二则谜语写在纸条(彩色)上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1、今天是“元宵节灯谜晚会”(放轻音乐)
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谜语纸条。
(二):提出要求:
1、说一说,说说你收集的或自编的谜语。
2、猜一猜,看谁最先猜出谜语。
3、讲一讲,你是怎样猜出谜底的。
(三):组织猜谜
1、指名学生上台展示你的谜语(实物投影仪)
请两位同学上台
生1:说说你出的谜语是什么?
生2说出自己的谜语。
生1说出谜底
生2确认对错(猜对了,生2问:你是怎么猜出的?)
(四):互动交际:
1、请同学在“灯谜晚会”里自由“游览”与人交换猜谜(要求模仿刚才生1、生2的交际过程)
2、交流成果,说说你猜出了几个谜语?是怎么猜出的?
3、指名上台把他们交际的经过再演示一遍,其他同学做小评委。
(五):课外延伸:
请同学把灯谜贴在教室的展示台里
1、下课继续猜谜
2、这些谜语中有许多生字,看看你在猜谜中又认识了几个生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骚扰、偏僻、魅力、清风徐来、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宏伟壮观、别致美观、蜂拥而至、安然无恙、崇山峻岭”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扫清读书障碍。将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有困难的地方要反复地读。
本课你所认识的新字是:
2、再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词典理解词义。
(1)你认识的生字和词语:
(2)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三读课文,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4、默读课文,标出你喜欢或者是触动你的地方,并在旁边写出你的理由或感受和体会,有疑惑的地方用问号标明。
5、背诵积累。你积累的好词语和句子是:
6、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
你搜集到的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
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
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
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树满寨,花满园
2、检查读课文情况。(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要读的段落。)
3、与同桌交流自己弄懂的词句。
4、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②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语文教案 篇3
《索溪峪的“野”》是第11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紧扣一个“野“字,分别描写了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文章表达的内容、情感上与《桂林山水》相仿,文章结构也与《桂林山水》相仿,都是“总——分——总”的结构。
因此,我从以下方面入手设计本课的教学:
1.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步安排在课前,让学生运用字词典自学生字词;
2.从《桂林山水》导入,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网上搜索有关索溪峪的图片,感悟索溪峪的美;
3.让学生动手操作:用课文中的文字配找来的图片,制作幻灯片,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中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4.利用学生制作的幻灯片,进行欣赏性的品读训练;
5.运用讨论式学习模式,激活语言的积累,进行语言文字表达训练。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紧扣一个“野“字,分别描写了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文章表达的内容、情感上与《桂林山水》相仿,文章结构也与《桂林山水》相仿,都是“总——分——总”的结构。
这一堂课,达到了以下教学目的:
1.重视朗读和感悟,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整节课以读代讲,只是在中心词和总起句等方面给予适当的点拨。
2.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悟、自己搜索资料、自由探讨能力,效果较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前,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网上搜索有关索溪峪的图片,感悟索溪峪的美;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用课文中的'文字配找来的图片,制作幻灯片,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中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最后运用讨论式整合模式,设计一项讨论题,让学生比较《桂林山水》和《索溪峪的“野”,在网上发表评论,内化课文内容,激活语言的积累,进行语言文字表达训练。
建议:
1.学生反馈面比较小,大部分学生做的幻灯片具体情况在课堂上来不及看;做得怎么样,图与文字配不配得上,不得而知;
2.时间安排上还是比较紧,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比较少,如果再进一步进行反馈,效果就更好。
附:教案:
目标
1.认识“赋、淑、撅、叟、涤”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3.领悟作者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领悟作者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安排课前学生预习:
1.查字词典,自学生字词;
2.上网搜索有关索溪峪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保存。
课堂教学:
一、复习《桂林山水》一课,导入新课。
二、读题:索溪峪的“野”
质疑:野可以组什么词?
出示字典中“野”的解释,这里应选哪种解释?
为什么题目的“野”要加上引号呢?
三、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索溪峪的“野”?
提示:找文中段落的总起句,从而对文章提纲挈领。
第二自然段的总起句是:山是野的。
第三自然段的总起句是:水是野的。
第四自然段的总起句是: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了。
第五自然段的总起句是: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学习作者从小故事中挖掘出新道理的写法。
重点难点
1.重点:领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2.难点:培养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预习
二、导入
作者简介
三、课文分析
1.作者对哪两个流传的故事提出质疑?请概括这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人们嘲笑牛顿开了大小两个猫洞是脱离实际,是认死理不灵活。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晏子使楚,楚国开了了小门,结果反被晏子说成是到狗国才钻狗洞而自取其辱。
2.作者怎样推断这两个故事靠不住的。
作者认为牛顿家世并非贫寒,养猫之事有仆人照看,何劳他费神。
作者认为晏子出使并非一个人徒步,根本显不出其身高来,再者城墙不是纸糊的,特为晏子开一个小门谈何容易。
由此看来作者敢于打破常人的思维定势,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
3.作者不论其真假,从流传的故事中挖掘出了什么新的道理。
在第一个故事中,作者认为人们笑话牛顿认死理、不灵活,只是从人的方面考虑问题,一洞两用,省时省力。而却没有从猫的角度考虑问题,对猫来说,两个洞更方便。作者在这里以猫喻人,隐喻要有人本思想,要关心弱势群体。
在第二个故事中,人们通常会认为晏子说的对。而作者以常人家里有中门和侧门之分,孔庙门的大小开否一直是和进出的人的名位身份有关的,得出楚国是以等级观念看待门的大小,而晏子则是以实际需要出发,大国开大门这样一人全新的解释。
4.这篇课文看似拉拉杂杂,由大小猫洞谈到大小城门,再到文庙的大门及状元桥,作者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人人皆知的故事,人人都可认可的道理,人人都觉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答案,而作者都看到了,悟到了,作者想通过对两个故事的分析告诉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以仅以人的主观或只从一个角度出发,世间万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不能简单处理,主观臆断。
四、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叙事议论融为一体,语言犀利,论证严密,联想丰富,内容丰富,但短小精悍,富有哲理。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