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22 00:28:22
《琥珀》语文教案

《琥珀》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琥珀》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琥珀》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者

钱素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幻灯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

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追问: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那一瞬间的情景。

(3)随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边讲解边演示松脂包住这两个小虫的活动片

(4)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5.组织讨论

6.讨论小结

7.指导朗读第二段。

(1)明确要求:第一要处理好重音;第二要用平和、轻松、有趣的声调,给人以有趣的感觉,不能使人有紧张的恐怖的感觉。

(2)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老师点评。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后,老师指导他们讨论,然后再指名说说。老师随机板书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

地壳变动埋在海底时间漫长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它形成必备的条件,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六)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1.科学家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出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况,科学家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

2.出示思考、练习第2题,按照这题下面的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3.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4.老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松脂球

形成

化石

琥珀

发现

样子、价值

《琥珀》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

2.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3.学习在默读中理解内容:默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发展想像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在默读中理解内容:默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发展想像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补充化石知识。

(出示有关资料)学生默读,了解化石形成的基本过程。

二、了解推测的内容。

1.出示课题,朗读。

2.(出示琥珀图片和课文结尾一节)观察,默读,说说这块琥珀的特点(透明、完好:两只虫子、毫毛可辨、黑色圆环。第一句概括写琥珀透明,里面苍蝇、蜘蛛完好,第二句话具体说明怎样透明,怎样完好。)

3.圈划: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像不知道的事情。人们推测出什么?

4.讨论:以下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1)当时有过挣扎

(2)远古时代(一万年前)已经有蜘蛛和苍蝇(补充介绍检测的方法)

三、推敲故事的合理性。

1.了解故事。默读,根据时间分出境瑞形成的几个阶段,然后简述其形成的过程。(形成松脂球一埋人泥沙一成为化石)

2.推敲基本情节的合理性。讨论,这样的过程合理吗?(可引导学生回顾化石形成的过程:交换作用形成的化石。)

3.推敲细节的合理性。

(1)找到"夏天的故事"(形成松脂球部分),默读,概括:主要讲什么?(松脂裹住两只虫子)

(2)默读,找到故事的关键。

(3)指名让几位学生说说"夏天的放事"。在每位同学简述后,引导学生默读、评议(适当启发,比如:反复写到的、与松脂下滴关系紧密的),逐步抓住关键条件(炎热的天气、松树)。

(4)默读,推敲这两个推测的合理性。

(5)体会惊险一幕。

①指名或范读,想像松林里的情景。

②自己练读,要求读出小苍蝇的悠闲自得,蜘蛛捕捉苍蝇的紧张气氛。

③朗读指导,品味词句。(你认为哪些词句用得好?说说根据。)

比如:"热辣辣"用得好,写清了老松树渗出松脂的原因。

④推敲细节。蜘蛛捕苍蝇这个细节,有必要写吗?(否则,两只虫子不会靠得这么近。)

有没有别的可能,使虫子靠近?(学生设想,大家推敲。)

(6)有感情地朗读"松脂球形成"部分。

四、思考合理推测的前提。

1.体会为什么称之为"奇异的琥珀"。

(1)默读课文,思考圈点:为什么说是一块奇异的琥珀?然后交流。(比如:刚好松脂落下、时间漫长、地理变动、送上沙滩、偶然发现……)

(2)抓住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此处隐藏11800个字……树、炎热、巧合)

形成化石(时间之长、地质变化、陆沉水浸、海沙淹没)

被人发现——科学价值

《琥珀》语文教案1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3、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

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谁说说什么是琥珀?(琥珀是古代松树枝的化石,淡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色的,可以作装饰品。)

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块什么样的琥珀?

二、检查预习

1、读一读本课生字,组词,说说易错的字

琥珀 蝇 脂 掸 拭 辣 渗 澎湃 黏 测

注意:“脂”“渗”“湃”的读音;“拭”“黏”的书写。

2、交流预习时弄懂的词语

三、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的部分,作上记号,再给文章分段,并批注每段的主要内容

1、指名读每部分,说说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

第三部分(18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2、默读课文,思考画批: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3、小组讨论,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结

记住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下节课继续讨论,并回忆对比一下这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还记得《黄河象》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讲的?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出示板书:

黄河象

按一定顺序写: 看 ── 想 ── 发现

(骨架) (来历) (化石)

化石的形成: 200年前 炎夏 河边 喝水陷入河 泥沙下变化石

学法:先理清文章顺序,然后细读想象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和依据,最后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二、那么《琥珀》这课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琥珀》 想 ── 发现 ── 推理

(形成) (化石) (价值)

2、接着我们上节课的话题讨论: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⑴ 学生交流画批的结果,教师帮着梳理点拨

松脂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面;积成松脂球;松脂球变成化石。(有语气地读一读相关的句段)

⑵ 出示学生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松脂球”才可能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头?

学生归纳出:炎热的夏天;在松林里;非常巧合(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⑶ 这块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时间长,上万年;陆地下沉,海水上漫;松林被淹,松树慢慢腐烂;松脂球埋在沙下面,形成化石。

⑷ 请你有语气地读一读“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边读边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评读)然后谁来复述这个过程?

⑸ 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指名读最后一段,注意各句之间的关系。

三、总结对比

《黄河象》和《琥珀》在写法和内容上有何异同?(内容相似,但叙述顺序有所不同)

顺序:

《黄河象》 看 ── 想 ── 发现

(骨架) (来历) (化石)

《琥珀》 想 ── 发现 ── 推理

(形成) (化石) (价值)

化石形成:

《黄河象》 200万年前 炎夏 河边 喝水陷入河 泥沙下变化石

《琥珀》 一万年 夏天 树林 松脂裹小虫 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四、有语气地读一读你喜欢的段落并评读

板书设计

琥珀

顺序: 想 ── 发现 ── 推理

(形成) (化石) (价值)

化石形成: 一万年 夏天 树林 松脂裹小虫 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琥珀》语文教案14

《琥珀》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一块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其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教学这课时应注意指导学生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如下方法。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一、激情,引入新课

揭示课题,课前,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琥珀图片及实物,介绍它们的价值,以激起学生学习这课的热情。

二、认识“琥珀”

1、出示教学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包裹物等。

2、根据所看到的图象让学生对自己产生的问题进行提问。

三、自学,感知课文内容

1、读课文,结合预习要求,画出文中有关写琥珀形成、发现及其科学价值的句段。

3、细读课文,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四、深入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与别的琥珀主要区别在于:它不仅有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

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这样的一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特点,想象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①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实在的事物还是联想?②“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松脂的香味”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2、有感情地朗读第4—8自然段,思考:①这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实在的事物还是联想?②苍蝇和蜘蛛被裹在松脂球里以及它们起初的挣扎是根据什么想象出来的?

3、默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文中为什么要写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及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4、读第13自然段,思考: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与琥珀的发现有什么关系?

上述教学过程体现了情境教学法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琥珀》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